孙耀成拿起一根柳条,放在掌心来回摩挲:“编柳条筐,得先打底子。”
他粗糙的大手将柳条交叉、缠绕,他的动作很娴熟,却非常慢,力求大家都看得清楚。
“横竖各五根,交叉处要用劲儿压紧,这是筐的根基,根基不稳,筐就立不起来。”
村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,眼睛会了,手却不会。
柳条像在他们手里,歪来扭去,就是不听使唤。
孙耀成很有教学经验,知道这是正常现象,他安慰道:“别慌,柳条也是有灵性的。你得顺着它的弯度,慢慢压下去。”
他一边讲,一边介绍:“编筐讲究‘三编三压’,只有这样,这筐才编得结实……”
陆明洲发现,谢丹、李梅、赵小丽坐在一个火盆前,手里忙活着,却时不时看他一眼,嘴里不知道在嘀咕啥。
整个礼堂,呈现热火朝天的场面。
这柳条筐合作社,终于是开起来了。
在这个年代,带领村民致富的渠道很少。动不动就是割资本主义尾巴,这种情况,一直持续到1984年之后。
但也不是毫无办法,他能想到的致富之路,就有两条——柳条筐、山珍干货。
当然,这一切别人未必能做到。
否则,别的屯子也有王八柳,凭什么在靠山屯采购?
山珍在夏季有黑木耳、毛尖蘑、猴头菇,秋季有榛子、偃松籽、松籽,这些都能作为特产。
有陆明远在,一切都有可能。
这些都只能以集体的名义进行,否则就是投机倒把。
陆明洲本来就没想着赚钱。
对他自己而言,光赶山打猎就足够了。
有两条虎斑犬配合,特别是狼崽再长大一点,他想要多少猎物,就可以打多少。
奶奶周应兰、二婶黄惠琴、三叔江大海、堂弟陆明峰,是很奇葩。
但屯子里的人,显然正常得多,起码没有得罪他的地方。
美不美家乡水,亲不亲故乡人。
能帮忙,就适当帮一下,就算是对家乡这片土地的回报。
与此同时,兴安岭地区,加格达奇区。
冯丽丽跟门岗打了个招呼,提着一袋奶粉,往家属楼走去。
这里不愧是地区的家属楼,地面的积雪,每天都有人清扫,并有斗车拉到外面。
灰黑色的水泥地,看起来格外干净。
冯丽丽一路穿行,走过院子,来到第二排,直接上楼而去。
“笃、笃、笃!”
敲门声响起,里面毫无动静。
莫非不在家?
冯丽丽有些失望,准备转身。
“吱呀!”
门开了!
一个头发乱糟糟的中年妇女打开门,眼睛红红的,身上的衣服也是皱巴巴,一看就没有打理。
不是她的表姨孙燕华,还有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