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章
晏怜见谢攸不搭话, 换了一种更为无辜的语调:“许久不见,谢大公子还是一副恨不得将某扭送官府的模样。”
“在洗脱罪名和嫌疑上,晏公子比丞相都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在下是没想过要将你送去官府的。”谢攸的目光在动过的餐具上扫过, 猜到刚才在此处之人的身份。
他微微一叹:“上官居然推荐了你。”
晏怜:“作为我们共同的好朋友, 上官兄向来很注意将我们分开对待,如果你选择入仕,他是不会向太子推荐我的。”
谢攸:“你对太子的感受如何?”
“很难想象,萧氏和国师能够养出这样有仁明之象的储君。”晏怜感慨着,“聪慧与善心兼具,又足够果断, 我以为世上有你一人便算多了, 没想到还有太子。”
谢攸:“那你觉得, 太子能够容忍你的做派?”
“什么做派?”
“不在乎牵连无辜,将人赶尽杀绝的做派。”
谢攸和晏怜其实没有直接矛盾。
谢攸看不惯这人,主要是对方很喜欢挑起事端, 动辄伤人性命,若是被人记恨就直接令对方失去报复自己的能力。
做事太过毒辣,还很喜欢挑衅世家。
近三年内,被晏怜设计挑拨陷害而导致败落的世家,高达五家。
正因如此, 晏怜才在翰州混不下去,要去别处求一份前程(或者说再次犯事的本钱)。
不然以此人的才学与聪慧,即使没有很好的出身, 也多的是人愿意吸纳他这样的人才。
晏怜:“某些方面,我与殿下不谋而合。譬如, 对于某些陈腐旧规,世家贵族所拥有的特权, 殿下也是很是讨厌。”
谢攸淡淡一笑,转身离开。
他本担心晏怜来京城入仕,会闹出什么大事来,结果是来投太子。
那便无碍。
希望日后的某人也能像今天一样自信和高兴。
晏怜看着他的背影,隐约觉得不对劲。
就算是话不投机半句多,谢攸也走得太干脆了些,至少也该来几句名为“劝告提醒”,实则“警告威胁”的话。
看着面前寡淡的饭菜,他的心也寡淡起来,放下筷子去找掌柜打包一份带回去。
掌柜:“殿下临走时听说您还带了其他人来京城,便吩咐我们多准备了一份膳食,此刻还在锅里热着,公子稍等,我这就让人去给您装好。”
晏怜微微睁大眼睛,有了不好的预感。
等外带的膳食拿出来时,他的预感就被证实了。
里面的东西,不是清汤寡水,就是味道不佳的补品。
他:“这,给我书童也带如此贵重的饭食,不合适吧?”
“殿下听说您带的书童还是少年,就说‘孩子正在长身体,也应该吃点好的’。”掌柜大赞太子的体贴和仁慈。
晏怜有些笑不出来。
他近乎可以遇见,如果自己以其他的理由要打包一份饭菜带回去,太子也预留的话来堵他。
离开酒楼去别处买,被太子知道的,该说他对太子的安排不满了。
“多谢。”
他挤出一个笑容,将食盒提着离开,去了不远处的客栈。
站在门口等他的少年身影挺拔如竹,生得更是俊俏非常,不像是书童,更像是哪家的小公子。
但事实上,他是晏怜应上官迟之邀,从翰州离开时捡到的。
他见到袁衍时,对方正在田间劳作。
腰上别着一卷书,每当累得不得不休息时,便会停下来擦干脸上和手上的汗水,将书拿出来翻看。
书是新书,吸引了他的注意。
一问之下,才得知对方竟然已是秀才,在县学中念书,手中的书是先生赠予的,在此耕作是为了生活自给。
十三岁的秀才,称得上一句神童了。
可惜家境比晏怜还不如。
晏怜虽然家里的人都死光了,但族人也死得差不多,留给他的家产足以让他这个药罐子衣食无忧地长大和接受教育。
袁衍小时候还好,读过几年私塾,后来父母双亡,家产被亲戚夺走不少,导致他生活清贫。
他天赋极佳,而翰州向来更推崇才华而非家世,日后在科举一途上必然坦荡。
只是那也至少三年后的事情,此刻还只能靠着自己种地来勉强度日。
晏怜想着自己还缺个书童照顾自己,就劝对方跟自己来京城见见世面。
没想到袁衍年纪轻轻,行事却十分靠谱。
多亏对方,晏怜才不至于一来京城就病倒。
“公子您回来了。”袁衍很有随从自觉地从对方手中接过食盒,听到对方说这是给他的之后,又表示感谢。
等回到房间后,他打开食盒一看,突然笑了:“公子今日定然是见了一位妙人。”
袁衍的这位主子很是懂得体贴,却也不会给他带这种除了营养健康外一无是处的食物。
久病之人的口腹之欲,是旁人难以想象的。
公子每当病得要死时就会谨遵医嘱,饮食清淡忌口,而等身体稍微好点儿,就会找各种借口吃重油重盐的美味佳肴,还会喝上几杯酒。
能让公子特意来京城见的人,自然是很好的借口。
结果连外带的膳食也如此清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