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她潦草地走完所有流程,回宫歇息后的第二天,这件事就被查得明明白白。
温亲王确实是此次事件的主谋。
克亲王是被他怂恿,相信了那句“我们只合作将新帝拉下马,当皇帝各凭本事”,从而配合对方的行动,并不知晓全部的计划。
除了他之外,温亲王还串通了几位宗亲,联通一些对新帝不满的官员,还收买了几位朝廷要员。
看起来人数众多,实际上都是一群不得重用的家伙,想要借此将朝廷重新洗牌。
结果是直接让萧云将他们一网打尽。
萧云一边快活地在奏折上写“斩立决”,一边在心中感慨:怪不得原著里的晏怜劣迹斑斑,但每一个被他投靠的人都会忍不住重用他。
太贴心了。
还积极,做事手脚也极为干净。
都不用勉强廷尉府的人销毁某些不利证据,或是隐瞒部分口供。
任谁都看不出来这事儿是他们这边的人挑起来的。
一下子少了两位亲王,宗室的人都跟鹌鹑似得不敢擡头,新帝说什么就是什么,生怕自己说话大声了被认为是对天子不满。
新朔公主就任宗人令一事,只是惹得朝臣反对了两句。
但也没用。
毕竟宗人府管的是萧氏的事情,人家萧氏没意见,他们没立场声讨什么。
晏怜也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努力。
或者说,他早就在第一阶段时,就开始为萧云造势,增加她的威望与拥护者人数(指把不拥护的人噶了)。
有句话叫做“强者从不抱怨环境”。
如果觉得环境太恶劣,那就是不够强。
只要摆在所有人面前的皇帝人选只有萧云一个人,别说她是个女人,她就是个鬼,朝臣都会闭着眼睛夸“陛下统领阴阳两道实在是空前绝后的帝王”。
可能的皇位继承者已经被干掉了。
下一步就是让大家相信没人能做的比当今天子更好。
所以晏怜特意在午休期间去跟内阁首辅谈了心,提醒对方“令公子还在外头游荡”“令侄跟谢二公子还有场棋没下完”“你还记不记得太子当初去湘州的时候到哪儿哪儿晴”。
第一句话提醒对方要尽早矫正儿子不搞正经事的问题还得看天子。
第二句话提醒对方朝上可还有御史大夫跟他儿子,你们不趁着他们家还没彻底下场表忠心,是打算之后承认不如谢氏,给他们家打下手吗?
第三句则是暗示对方要怎么表忠心。
陆老爷子听得分明,但什么也没答应,笑呵呵地将人送走。
自己回到工位上,在苏丞相的折子上批了句“改成新推行的奏折格式再上奏”,哼着小调继续下一份工作。
一旁探头探脑的上官迟观察了他半天,也没看出来他的打算。
遗憾地收回目光,在少府递来的奏折上也写了句“改成新推行的奏折格式再上奏”。
这样批折子快得多,不愧是老前辈啊。
晏怜也没有再去找陆徽第二次,对这种聪明人,一次足矣,要肯定答复也没什么意义。
但陆徽最终还是给出令他和萧云都很满意的行动。
在湘州的澄县,济县等地方,有百姓自发地修建了大型的“宸王破浪”雕塑或是墙面的浮雕,用以感谢当今天子对湘州的帮助。
之所以叫做“宸王破浪”,面是因为萧云如今刚登基,还没有改元,也不可能活着的时候就拥有庙号,使用“宸王”这个封号来避讳帝王的名称。
奏折中的“百姓”自然也不是普通百姓,而是各地的士族。
这些雕塑的建造,代表的是万民的感激,与“天子治国乃民心所向”的含义。
本来以为老爷子最多搞张“万民书”来糊弄自己的萧云非常高兴,扭头就把苏丞相关于官员调动的折子给打回去,批复一句“不急,等科考结束再补充官员”。
湘州整出了雕塑,刚刚平定的和州也不敢落后,搞出了各种歌颂天子的工艺品,乃至于戏曲和隐射现实的作品。
一时间,人人都在夸赞萧云是一个好皇帝。
哪怕是消息闭塞的人,听到街上的歌谣,也会对她有着很高的好感。
正当她的名声到达顶点时,复州外的异族投降纳贡的消息也传至京城。
这是前面几位皇帝都没能做到的。
在过去的近百年时间中,哪怕是战败,他们也只是赔些牛羊马匹意思一下。
答应每年都纳贡,只有一种情况,那就是被彻底打服气,害怕被盛国的军队赶尽杀绝,收走领土。
一时之间,萧云上朝时再也听不到一点儿不同的意见。
哪怕她有时候因为没睡好,精神恍惚,以至于说出“昨天跟你说的事情(其实是打算今天说),今天晚上把方案交上来”这种话,对方也一咬牙,点头说一定准时交。
萧云有些担心自己在这样盛的名望中迷失自我,也有些想谢攸了。
在他面前,她总是更能看清自我。
也不知道他考虑得怎么样了,要是再晚,苏丞相可就撑不住了。